自從盤古得希夷
自從盤古得希夷,虎鬥龍爭事可悲,萬代興亡難盡計,試從此後定玄微。
在《道德經》中記載著:視之不見,名曰夷;聽之不聞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讖詩中的希夷,指的就是「道」視之不見與聽之不聞的特質。自從盤古得道之後,有能力的人相互爭鬥是件可悲的事,無數的朝代興亡輪替也是讓人一言難盡,那麼就嘗試著從「此後」來說明一些玄奇奧妙的事。
從讖詩中所寫的「此後」,並無法得知「定玄微」的起始點,因此筆者大膽猜測,這個「此後」指的就是「圖中所畫的人物之後」。經過考慮再三,筆者認為圖中之人指的是中國帝制的開創者「秦始皇」,並且依此推論繼續研究下去,竟然發現在坊間的古鈔推背圖中,那些排列在清朝之後的未定圖象,可以很容易的在秦朝至唐朝之間找到相對應的歷史事件,這真是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,下面筆者會先來說明圖中之人與秦始皇的對應關係。
在周朝時期,蠻、夷、戎、狄指的是不奉周室為宗主的外族,不過除此之外,若是周朝各諸侯國有做出違背周朝禮制的行為之時,也會稱其為蠻、狄。例如秦國興兵攻鄭、滑,不但師出無名,軍隊經過雒邑時也不依周禮行事,在穀梁傳中被稱為狄秦,而楚國更是直接了當,時常自稱「我蠻夷也」,才不理會你那一套周禮。
在古鈔本推背圖中,侵犯中原的異族是使用「鬼神」或「神鬼」來比喻的,例如:卻被西山鬼神(指匈奴)知;天鼓自鳴神鬼(指匈奴)伏;二人一卜鬼神(指元朝)冤;分肢改體鬼神(指瓦剌)悲。秦滅六國稱帝,必然是不符合施行封建制度的周朝所制定的禮儀,被六國視為戎狄這種侵犯中原的異族自是在所難免,因此用「鬼神」的形態來代表秦始皇很是恰當。
那麼有如鬼神般的秦始皇為什麼要手持日月坐在石上呢?這是在刻畫秦始皇於即位二十八年時巡遊天下,在瑯邪臺立下歌頌自己的石碑,上面刻著「⋯⋯日月所照,舟輿所載,皆終其命,莫不得意,應時動事,是維皇帝⋯⋯」的情景。鬼神(秦始皇)坐石上表示石上刻著秦始皇的功績,手持日月就如石上的刻字所示,只要是日月能照得到的地方盡在我手,都歸我管!
不過「此後」這個詞語,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寫法,茲列舉如下:
此後、我輩、今後、我後、我后:筆者認為這是推背圖的圖序未被變動時的寫法,可視為推背圖是從圖中之人秦始皇開始說起。
武后、武氏、武後:筆者猜測這是推背圖的圖序被變動後的寫法,先把武則天之前的圖象全往後移,之後再改讖詩為從武后說起。
唐後:筆者認為這是最沒有邏輯的寫法,唐後至少也應該是要從唐朝末年開始吧,但實際上這些版本也是從武則天開始寫,看來若不是編寫的人邏輯有問題,不然就是抄寫的人抄錯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