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背圖:金聖歎版本和古鈔本的一些比較
金聖歎版本的推背圖,最早出現於民國四年的印刷出版品中,時至今日,仍然沒有這一版本的明、清手鈔本,或是石刻本出現,對於一本傳說中已經流傳了千年以上、並且常常被查禁的古籍而言,算是蠻奇怪的一件事,總而言之,金聖歎版本的推背圖在民國四年以前,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。
將金聖歎版本和民國以前的手鈔本來比較,其中有雷同的地方其實不到兩成,筆者針對某幾點有做一些相關的研究,歡迎有興趣的讀者留言討論。
(一)第一象 自從盤古迄希夷(金)vs. 自從盤古得希夷(鈔)
(金)自從「甲」迄「乙」,表示從甲開始,到乙結束,甲與乙為對等的關係。甲處的盤古是人名,故乙處的希夷應當也是人名,應該就是指唐末出生的陳摶。讖詩第二、三句的內容,即是形容從盤古開始,到陳搏為止的這一段時間所發生的事,故在結句中點出要從「唐後」來開始說故事,也就是要從唐朝末年的陳搏之後來論事,到這裡沒有任何的問題。問題出現的地方是在之後的幾個象中,因為第一象中明明是要從唐末開始論元機,但後面卻有好幾象寫的是唐末以前所發生的事件,這情形就邏輯上而言是不太通順的,照理來說陳摶以前的事都不該出現在推背圖中才是。
(鈔)「得」是取得、獲得的意思,自從「甲」得「乙」,表示從甲取得乙之後的時間,在這裡只有決定出一段時間的起始點,並沒有明示出結束的停止點。希夷可以被盤古取得,必然不是指陳搏,而是指道德經中所述「道」的某兩種特質,故讖詩的意思是說,自從盤古得道之後,出現了第二、三句中的情形,而這情形到什麼時候為止,讖詩沒有提及,也不是重點,讖詩就直接在結句點出推背圖要開始定玄微的時間點了。這時間點有很多不同的寫法,如「今後」、「我後」、「武后」……等等,後面的象只要全在這個時間點之後就沒有矛盾。
(二)第二象:二十一顆李子(金)vs. 十八尾鯉魚(鈔)
(歷史)唐朝的皇帝依序為:高祖→太宗→高宗→中宗→睿宗→武則天→中宗(復位)→殤帝→睿宗(復位)→玄宗→肅宗→代宗→德宗→順宗→憲宗→穆宗→敬宗→文宗→武宗→宣宗→懿宗→僖宗→昭宗→哀帝,重覆的不算總共有二十二位皇帝,李姓二十一位,武姓一位。殤帝算不算是唐朝的正統皇帝是有些爭議的,因為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,有武則天的本紀,卻沒有殤帝的本紀,不過不管是舊唐書、新唐書或是唐會要,都有殤帝即帝位、讓位,以及被玄宗追諡為皇帝的記錄,因此後世對於殤帝算不算是正統皇帝也就各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。
(金)武則天不姓李,故二十一顆李子,筆者認為應該就是包括了殤帝的李姓二十一位皇帝。有聽過指稱第四顆無梗的李子是武則天的論述,但筆者認為應該是過多的聯想,因為雖然舊唐書和新唐書將武則天的本紀排在第四位,但唐朝的第四位皇帝一向都是指中宗而不是武則天,武則天要排序的話是第六位皇帝,更別說武則天又不姓李,為什麼要把她算進李子堆裡。
(鈔)十八尾鯉魚是指武則天之後的十八位李姓皇帝,故一樣是有將殤帝計算在內的結果。兩把劍是指韋后以及安樂公主,這十八帝必須要通過這兩個女人所形成的劍門才能安然稱帝,死去的一尾鯉魚是當韋后還把持著朝政之時,死得不明不白、無法通過劍門的中宗,畫超過一尾鯉魚死去的版本就太過多餘了。
(三)第二象:二九先成實(金)vs. 三百年來少一紀(鈔)
(歷史)唐朝自西元六一八年至西元九〇七年,國祚總計二百八十九年。史料中有兩種說法,其一為通稱三百年,如《新唐書》、《唐文粹序》,其二為詳稱二百八十九年,如《雞肋篇》。
(金)「成實」應該是「乘十」的諧音,故「二九先成實」為兩百九十年,只差一年算是很接近了。有聽說國祚的計算必須像計算虛歲一樣,頭、尾年都要算進去,故唐朝國祚為兩百九十年,不過筆者在史料中未曾看見過這樣的算法,對此計算方式就不妄加評論了。
(鈔)一紀為十二年,但不是本句所使用的意義,原因出在「來」這個字。在量詞後面加上「來」字,表示這個數量只是一個大概的數量,可能更多、也可能較少,就只是個估計值,既然三百年只是個估計值,那麼強調還要少掉十二年沒有任何意義。筆者認為這裡所謂的一紀,指的是紀傳體史書中的帝王本紀,少一紀的意思就是少掉一個皇帝,故「三百年來少一紀」簡單地說,就是「唐朝國祚大約三百年,其中有一個皇帝不姓李」的意思。
(四)第五象:漁陽鼙鼓過潼關(金)vs. 鑾鈴鼙鼓近潼關(鈔)
(歷史)安祿山起兵之時,身兼平盧、范陽、河東三個節度使,他的老巢就在當時被稱為范陽的幽州,漁陽則是在薊州,隸屬於范陽節度使。史書上記載安祿山起兵的地點是在范陽,那麼為何白居易的《長恨歌》要說是從漁陽傳來的戰鼓聲呢,原因是唐朝詩人所寫的漁陽,通常不是指唐朝時期的薊州漁陽縣,而是指兩漢時期的漁陽郡。兩漢時期的漁陽郡範圍比較大,是往來於河北、匈奴、東北平原這三個地方的交通要道,在兩漢時期經常受到匈奴的攻擊,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都是在漁陽發生,因此唐朝詩人只要提到邊疆要塞之地,都喜歡用漁陽來替代,例如張為所作的《漁陽將軍》、張仲素所作的《春閨思》,其中的漁陽都只是用來代表邊塞之地,並非一定是指漁陽這個地方,因此《長恨歌》中的「漁陽」指的就是邊塞,並不表示安祿山是從漁陽起兵的。
(金)如果漁陽指的是漁陽縣就不符合史實,如果是指邊塞的話,那麼本句的意思是:「防守邊疆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唐的消息,經由潼關傳到長安玄宗的耳裡。」
(鈔)鑾鈴指的是皇帝車駕旁邊繫綁的鈴鐺。安祿山在佔領洛陽之後,隨即在洛陽稱帝,並派兵在潼關的前方與唐軍大戰,取得了此戰的勝利,故本句的意思是:「安祿山稱帝,兩軍在潼關附近大戰。」如果和下一句「此日君王幸劍山」配合起來,那麼由於安祿山稱帝並在潼關取得勝利,和玄宗逃往四川的這兩件事,彼此是互為因果關係的緣故,因此筆者認為手鈔本的敘述較金本來得貼切一些。
(五)第十一象:五人同卜(金)vs. 天使一二人(鈔)
(金)將「彳」字旁視為雙人旁,把「從」字拆成五人一卜。
(鈔)不將「彳」字旁視為雙人旁,則「從」字只有右上方並排的兩個人字,以及右下方單獨的一個人字,把「從」字簡化為「一二人」。天使不是「上天的使者」之義,而是「上天指使」的意思。
(註)「彳」字在早期的意義,都是配合在行走或道路的關連上在使用,把彳字稱為雙人旁是比較晚期的說法,若是能夠考證出雙人旁說法出現的時間點,應該也就可以得知金聖歎版本最早可能的成書時代。
(六)第十一象:一日同光直上天(金)vs. 一日紅光直上天(鈔)
(歷史)中和二年(八八二):朱溫降唐,被賜名朱全忠。中和四年(八八四):朱全忠設計殺害李克用不成,兩家自此成仇。乾寧二年(八九五):李存勖隨父至長安報功。開平元年(九〇七):朱全忠稱帝改名朱晃。開平二年(九〇八):李克用病逝,李存勖繼位。乾化二年(九一二):朱晃被殺。同光元年(九二三):後唐滅後梁。同光三年(九二五):李存勖派兵滅前蜀。同光四年(九二六):李存勖被殺。
(註)首句的「龍蛇相鬥三十年」有兩種說法。(一)龍為李存勖,蛇為各敵對勢力,從李存勖隨父至長安報功,到李存勖派兵滅前蜀(八九五~九二五)共計三十年。(二)龍為先稱帝的朱家,蛇為想要化龍稱帝的李家,從兩家成仇到朱晃被殺(八八四~九一二)共計二十八年。至於接下來的第二句,筆者認為是指三十年結束的時間點。
(金)同光是李存勖建立後唐所用的年號。上天若指的是登基稱帝,那就是指同光元年;上天若是指死去,那就是指同光四年。這兩種意義的三十年前為西元八九三年或八九六年,大概就是李克用被朱晃壓著打、李存勖嶄露頭角的時候。
(鈔)紅比喻朱,日光合成晃字,故一日紅光就是指朱晃,上天就只能是死去的意思,時間點即是西元九一二年,三十年前恰是朱溫降唐的年份。在這三十年中,朱李兩家從聯手打擊黃巢,轉為結仇然後開始相互鬥爭,而原本朱強李弱的情況,在朱晃逝世之後逐漸反轉,李存勖才有「上到天堂卻遊戲」的機會。
(七)第十三象:高棲獨自理毛衣(金)vs. 大梁城裡覓驢騎(鈔)
(金)這個結句主要是想點出郭威在汴梁的所有家人,都被後漢隱帝殺死的不幸情況,雖然郭威登基棲身於最高處,但身旁全無親人只能自己打理一切內務。
(鈔)大梁就是汴梁,驢因為個性固執呆板極好操控,被手鈔本的推背圖拿來比喻傀儡皇帝。這個結句是在說郭威回到汴梁,得知後漢隱帝死於亂兵之中後,想立劉承勛為帝的事件。
留言
張貼留言